首页 >通知公告 > > 正文

古人是怎样“高考”的|世界最资讯

发布日期:2023-05-12 16:12:56 来源:开心就好KK 分享

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快要到了,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古代是怎样高考的吧。


(资料图)

其实,古代是没有高考的,或者说没有高考这个说话,在古代的高考就是科举制度,科举制是隋朝发明的,唐朝更完备,在明朝达到鼎盛。在科举制这个高考制度之前,都是推举做官,叫“举孝廉“。

这个科举制度从从隋朝创立,到唐代定型,历经1300多年,至清末废止。

规矩比较多,比现在的高考难度大的多,你完全想象不出。

唐朝时候的科举考试,包含多个科目,进士科、明经科、明算科、明法科等。考试的时候不盖名字,名气大肯定会加分,比如:李白、王维、白居易等。

到了宋代,科举只保留进士科,其余的科目被取消了,而且开始将名字盖住,叫“糊名”,阅卷的考官不能看到考生的名字,就连笔迹也无法辨认,因为开始了誊抄考卷。

完整程序有乡试、会试、殿试(皇帝亲自面试)。

第一道考试虽然叫乡试,其实是省级考试,乡试也称乡闱,通过乡试即为“中举”,成为举人。参加乡试的必须为“秀才”,而秀才还要通过岁试、科试,才有资格加入乡试。

第二道考试叫会试,通过乡试,成为举人,才可以加入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。因为会试的科场设在京城,故有“进京赶考”一说。通过会试的考生,称为“贡士”,才能得到加入最后、也是最高级测验殿试的资格。

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,亲自监考,贡生们进入皇宫考试。

凡是贡生都可以称为“进士”。殿试并非选拔淘汰性的考试,但是会分三甲:

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:第一名叫状元、第二名叫榜眼、第三名叫探花;

二甲赐进士出身,

三甲赐同进士出身;

因为殿试是由皇帝来考试,因此这些进士都成了天子门生,与皇帝之间的关系除了君臣关系,还有师生关系。

这里要说一下,明朝的科举仅进士一科。科举命题取自朱熹《四书集注》,试卷须用八股文体写作,即将全文分为八个部分: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,从起股以下,每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,限定字数,故称八股文。

以经义八股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发展至清朝,弊端已暴露无遗,但清朝为了禁锢知识分子思想,也基本沿袭了这一科考制度,除了文试还增加了武试,包含马步射及弓刀,合格才入内试《武经》。直到1905年,清朝快要灭亡时,光绪三十一年才废止了这个科举制度。

新中国开始高考是1952年,后面1966年因为各种原因,中间有一段时间没有进行高考,恢复高考是1977年。

标签: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2 西方兽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  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